“双碳”战略意义深远 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即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资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能、太阳能发电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平衡,狭义上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
碳中和的本质是一场系统性的能源革命,需要多措并举。尽管二氧化碳排放涉及领域广泛,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源头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因此“牵牛要牵牛鼻子”,走向“碳中和”的主要阻碍就是如何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具体地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革新。
首先,在清洁能源方面做加法,逐步加大风电、光伏、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投资,提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努力实现能源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提就出到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望达到80%。
其次,在化石能源领域做减法,一方面通过清洁能源进行能源替代,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提升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并通过碳捕集和碳储存的方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再次,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普及。按照碳中和的推进路径,未来会率先在电力部门实现碳的负增长,那么终端消费部门使用电力代替油气作为动力,就能够实现碳减排,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将是碳中和的重要方面。
最后,加大储能设施的建设。随着风电、光伏装机容量的上升,大规模使用风电和光电必然需要大量储能设施做配套,就需要提高电力的使用效率,保证电力的平稳供应。